无论是说起胜利的喜悦还是刻骨的伤痛,无论是谈到自己的幸福还是下队的迷茫,都伴随着她爽朗的笑声,谈话间,笑容也一直浮在这个北京姑娘的脸上,正如她的名字,笑意“盈盈”——刘笑营。
“其实我很简单,没什么可说的”刘笑营开始便说。殊不知,她是全国冠军、国际裁判……
从小便跟着喜欢篮球的父亲打球,小学就代表学校获得通县季军,随后进入体校练篮球。1994年,北京组建女子曲棍球二线队,15岁的刘笑营便是首批10人之一。“那会儿不知道曲棍球是什么,就是觉得好玩。”而在二线队的3年,以练基本功为主。
1998年,是刘笑营人生的一个转折。她笑着说:“又折回去了!”练体育的人总有不服输的劲头,这个动作你能做,我也能做!当时刘笑营已在实习当老师,可当接到队里召她回去的电话时,毅然选择归队,重新恢复训练。她说:“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!”凭着这股坚韧,她在北京女子曲棍球队一坚持就是8年,并获得2000年全国女子曲棍球冠军杯赛冠军。
“哎呀,运动员一有伤病很烦人。”但即便是说起难忍的腰伤,她也一笑带过。“有一阵躺在床上10多天,每天扎针按摩,特别痛苦。”2006年她只好退役。
退役后,刘笑营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专业,而那时她已是首都体育学院的教育学学士。继续读书,完全出于喜欢。“从小我就对英语感兴趣,以前总后悔当初没好好学英语。”而能真正地体验大学生活,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。
“当时很多人都反对。”刘笑营笑着说,“可真的觉得下队之后一片茫然,还是应该多学点知识才行。”在学校,她是个踏实的学生,大学四年充实而忙碌,她不仅收获了知识,更与一些老师成为好朋友。同时,也为裁判事业奠定了基础。
从2007年起执法比赛,通过努力,刘笑营仅用两年就升为国际级裁判,而她却谦虚地说这源于幸运。
巧合的是,刘笑营曾在2000年作为国青队员,在马来西亚的亚青赛上收获亚军。8年之后,她又作为裁判来此亚青赛。角色换了,如今的她看着运动员们在场上拼抢、受伤,却很是心疼。
无论是选择从事体育、重新归队或是读书,她从未后悔。“既然是自己选的,就不会后悔,大不了从头再来!”
广州亚运会,因同时成为竞赛技术运行经理,放弃亚曲联的裁判任命让刘笑营很遗憾,但她认为执法亚运难得,作为东道主亲身参与组织更难得。她在广州工作了半年,场地建设、竞赛日程编排、官员沟通等繁琐工作,都是她和她的团队来完成的。“那段时间忙得我已经烦电脑了。”她大笑道。
回到北京的刘笑营平时喜欢看电影、上网,有空也会打羽毛球。说起性格,“玩能玩得起来,静能静得下去”是她对自己的评价。
如今,有过运动员、学生经历的刘笑营唯独缺少工作经历,她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落实工作,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“今年还要找男朋友了!哈哈……”
刘笑营说:“有了曲棍球让我很快乐。”而她不知道,有了她的笑声,让她身边的人更快乐!
本报实习记者 李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