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简陋的打麦场上,十几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农民,挥舞着类似“曲棍球棍”,奋力将一个木球打向场地中央的“老龙坑”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,有一项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体育运动叫“栲栳”,它类似于现在的曲棍球运动,为了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传,贺兰县一群农民组建了一支“栲栳队”,希望能够找到未来的接班人。
贺兰县是中国的栲栳之乡,今年57岁的农民贾松青年轻时就是一个优秀的栲栳运动员,现在他是贺兰县立岗镇农民栲栳队的主力队员。“栲栳过去在回族聚居区很流行,人们闲暇之余或者晚饭后聚集在一起,少则三人,多则十人找个空地就可以玩了,由于这项游戏斗智斗勇,老少皆宜,参与的人特别多,”贾松青说。
栲栳也叫“扫老龙”、“攻老龙”,相传起源于明朝的宫廷游戏,经过几百年传承,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广为流传。栲栳玩法众多,参与者三至十多人不等,河岸平滩、麦田空地,都能作为赛场。游戏人员分为两队,防守队里一人当“皇上”,站在中间的“老龙坑”里防守,四个人称为“娘娘”,协助他守坑。进攻队员则把球往坑里赶,被戏称为“太监”。
栲栳活动开始后,每个队员都拿着一根头部弯成130度左右的曲棍,站老龙坑一人,赶木球一人,其余每人固定地守在一个小龙坑,作为防守范围。赶球人要把球攻入老龙坑,球进坑中攻方算胜;坚守小龙坑的人为防守方,目的是阻拦球从自己坚守的范围进入老龙坑,球来了就击向远方,球没有进入老龙坑,这一轮活动就不结束。另外一种规则是增加计分内容,在攻球入坑之外,比试的是看谁能够把对方抛过来的木球击打得更远,有点类似垒球的特点。
栲栳队长孟天云说:“在30年前,栲栳曾是当地农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但是现在新兴娱乐项目进入农村,喜欢栲栳运动的人越来越少,年轻人们爱看电视、打麻将、打电动游戏,没人再打栲栳了。”
两年前,栲栳成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孟天云等人坐不住了,把周围村里喜欢栲栳的人重新组织起来,成立了贺兰县立岗镇农民栲栳运动队,现已有成员20多人,政府给他们拨出专门经费平整了场地,配备了运动道具。为了扩大栲栳的影响,贺兰县文化馆还根据栲栳运动编排了舞蹈《栲栳》,参加中国九艺节“第十五届群星奖”舞蹈决赛。
“其实这项运动跟曲棍球差不多,但是对人员、场地要求低一些,既是一项运动,也是一个娱乐项目,现在仍不乏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,我们希望把这项运动恢复起来,组织一些比赛,通过经常性的群众运动,使这项运动能够传承下去,”贺兰县宣传部长俞学华说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