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鹰眼技术第一次在奥运会大规模地使用让比赛真正做到了公平竞争
2004年8月22日,在雅典奥运会上,中国花剑"三剑客"叶冲、董兆致和王海滨以两剑之差痛失男子花剑团体金牌,赛后都认为是裁判的误判给中国剑客留下了最大的遗憾!
2008年8月12日,在北京奥运会上,仲满终于一举夺得男子佩剑金牌,成功为中国剑客正名!
在这枚金牌背后,除了运动员的个人努力外,首次在奥运会上大规模使用的鹰眼技术也功不可没。正是在鹰眼的监控之下,高科技辅助裁判使比赛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。
这里,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首次在奥运赛场大规模使用的鹰眼技术,了解这个奥运场上的电子裁判。
“即时回放系统”俗称“鹰眼”
事实上,人们最早看到并了解鹰眼技术是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上。2005年,“鹰眼”开始运用在比赛中。2006年,大满贯赛事美国网球公开赛首次引进鹰眼技术,这对于一场比赛有多达数十次“压线”判罚的网球比赛来说,是一次伟大的革新。裁判员终于可以从繁重的肉眼判断和舆论压力中得到解脱,而依靠中立的科技设备进行判断,显然更有利比赛的公平、公正。
鹰眼技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,工作原理是怎样的,如何能够让人们信服?其实,鹰眼技术一经投入使用,首先要解决的是被运动员和公众所认知。
事实上,“鹰眼”是“即时回放系统”的俗称。其工作原理就是,运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网球的运行轨迹,并利用电脑对信息进行处理,并通过大屏幕加以还原展现。
这套系统的运行流程是:首先,技术人员将球场的相关数据录入电脑,将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以毫米计算的测量单位;其次,8~10台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;电脑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,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;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,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现出网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。
如果运动员对裁判判罚出界有异议,可以通过“鹰眼”加以确认。从数据采集到结果演示,这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。实际上,现场大屏幕播放的并不是真实的网球运行录像,而是经过数据处理后的模拟图像。
本届奥运会网球比赛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“鹰眼”,一方运动员每盘有3次用“鹰眼”的机会。在“鹰眼”出现故障,无法使用时,赛果以裁判员判罚为准。
奥运会首次大规模引进
在一些项目的国际大赛上,“鹰眼”开始被广泛地被使用。
除了网球比赛最早使用鹰眼外,像曲棍球、体操等项目也开始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