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24日电(艾力江·司马义)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于田县,至今流传着一种民间曲棍球游戏--“曲玛克”。尽管眼下文体娱乐活动越来越多,这种古老的比赛活动还是有它的忠实爱好者。
参加曲玛克比赛时,两队人员各持一根长约一米、直径5厘米左右、下部弯曲的木棍,争抢击打碎布球或树瘤球,以打入对方球门多少计算胜负。23日,于田县西吾勒乡举行了一场曲玛克比赛,参赛人员均为60岁以上的老者,其中最大的已92岁。
比赛开始后,20名“老”队员生龙活虎冲上场,“提孜(维吾尔语“快”的意思)“吾尔”(维吾尔语“打”的意思)喊声连天。年逾80岁的买买提明·艾依提赤脚快跑,不断把球抢到自己棍下,掌握着主动权。不久,一击射门将球直接送入对方球门,引来场内场外一阵欢呼。
据于田县文体局局长吴安臣介绍,曲玛克不仅可以白天打,而且可以晚上打,还不用点灯。白天是用红、绿、黑、白四色毛线中间緾绕上一团碎布做成的。游戏很简单,场地可大可小,参加人数不受限制,双方对等就行。赛场两边各设一个球门,双方有守门员、前锋、后卫等,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进球多为胜。不过,晚上打的则是“火球”。用的球叫“玛热”,是用柳树上长的树瘤疙瘩做成的。这种树瘤做成的圆球非常坚硬,输赢以“玛热”熄灭为止,看双方进球多少判定输赢。
对参赛者都上年纪老人的原因,86岁的队员吐送沙里解释说;“曲玛克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。改革开放以后,老百姓都逐渐富裕起来了,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、有收音机听,村里还有不少文化设施,所以玩曲玛克的年轻人不多,会玩的人也少了。”
吴安臣表示,为保护“曲玛克”这一原生态曲棍球,传承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,于田县已将这项运动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积极向自治区申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