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赛事一览
竞赛规则
关于协会
曲球论坛
首页 >> 国内动态
科学选材 内蒙古体育局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
2008-07-09 09:30

 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,没有充足的优秀后备人才,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了“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”。全国十运会上,内蒙古代表团仅获得1枚金牌,而内蒙古籍运动员代表外省代表团夺得冠军的却有6人。大量优秀人才外流,造成了一些重点传统项目发展的“青黄不接”,成为内蒙古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的“症结”所在。近年来,在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,内蒙古体育局从三方面入手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,有效促进了事业的快速发展。

  一是恢复和重建了后备人才培养网络。对自治区后备人才基地进行了重新考核评估和命名,并根据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表彰。同时,加大了对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投入,从2005年的不足30万元增加到175万元,加上国家和基地的自行匹配投入,基地建设经费2007年达到352.5万元。例如,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曲棍球基地,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,自治区体育局加大投入,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。

  二是改革了青少年竞赛制度。将年度自治区青少年比赛与全区运动会积分挂钩,对取得青少年比赛前三名的运动员予以经费补贴,降低了对参赛运动员的年龄限制,给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比赛机会,调动了盟市基层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。在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竞赛规程中,减少非重点项目的金牌总数,增设重点项目乙组比赛,鼓励盟市基层从小抓起。

  三是加强了运动员的注册管理。成立运动员注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,每年对盟市运动员进行严格的注册,有效防止了人才外流,实现体育人才有序管理。

  目前,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运动员1200多人,自治区体育局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达7500多人;自治区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0所,县级体校、体育中学60多所,体育训练网点260多个,在训人数达25000多人;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,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