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坛周报特约记者吕云报道 曲棍球在印度有着特殊的地位。印度男子曲棍球队曾经是国家的奥运英雄。1928年至1956年奥运会,印度男子曲棍球队连续6届获得奥运会金牌,1960年奥运会决赛0比1不敌死敌巴基斯坦、痛失七连冠机会之前,他们在奥运会上的战绩是30战全胜进197球仅失8球。随后印度又曾在1964和1980年的奥运会上夺冠,总共获8届冠军。而从1928年参加奥运会至今,印度总共只拿过12枚奥运会奖牌。可以说,曲棍球对印度人来说,是奥运会夺牌的全部希望。
但是,后来随着曲棍球的比赛场地从草场转为人工场地后,诸多印度曲棍球俱乐部无力改造场地,加上板球逐渐在印度兴盛,印度曲棍球队的战绩一路滑落。北京奥运会前,印度男子曲棍球队在奥运资格赛中发挥不佳,80年来首次未能取得奥运参赛资格。
然而,由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,曲棍球在印度及其邻国巴基斯坦(也曾3夺奥运会男曲冠军)的地位相当于乒乓球在中国的地位,非常受欢迎,市场也非常大。在奥运会上,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曲棍球比赛通常是唯有的可以卖光球票的比赛。
于是,2008年失去奥运会参赛资格后,印度方面痛定思痛,对曲棍球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,将原来的管理机构“印度曲棍球联盟(IHF)”进行重组,改名为“曲棍球印度(HI)”,并更换了掌门人,试图重振印度曲棍球的雄风。这种改组很可能会在印度曲棍球界引起内讧。球队一开始发表的声明就这样怀疑道:“这一切出自某种政治动机,是有人不希望考希克继续担任国家队教练。”
但无论这一丑闻是否缘于一场政治内斗,这样的丑闻对所有印度曲棍球界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。就如HI秘书长巴特拉说:“这是印度曲棍球历史上令人感到羞辱的一天。问题非常严重,我们必须铁腕处置。”